互联网在过去的二十年里,一直是一剂猛药也是良药,但是药量没及时随着时代发展调整,导致出现了一些副作用。药还是好药,如何调整节奏,重新对社会形成一个没有副作用的药效,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兼顾与社会效益的协同,将是一道崭新课题。
第一个交卷的是阿里巴巴,第三财季营收为2425.8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10%,但是净利润为446.24亿元,同比下滑25%。
整体营收稳中增长,而净利润可能停滞或者下滑,这也许会是互联网巨头们未来几年的新常态。
谁能率先破题,就能领先新一个发展周期。
一家持续亏损的公司,能不能谈论社会责任?答案很简单,有资格,但是没能力。
所以说,互联网公司的财报各项指标中,净利润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,因为一家没有持续盈利能力的公司,也很难可持续地创造社会价值。
本质上,这是一个平衡的游戏,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可以持续产生利润,那么就存在与上下游的盈利平衡,带动产业链条持续获得发展机遇。
所以,看互联网公司的财报,可以重点看其投入情况,是继续粗放的投钱,没有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,还是投向提升自身和行业质量效率的方向。
互联网公司财报季将在3月陆续开始,如果先研究这次率先发财报的阿里,有一些苗头能印证这个趋势。
例如,阿里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提到淘特和淘菜菜时说道:“我们将通过优化效率,将重点转向质量增长,预计在未来几个季度逐步缩小这两项业务的经营亏损。”看来,阿里已经明确了从提高效率和质量的角度寻求盈利,或许是一个风向标。
不止是这两个新业务,饿了么也通过聚焦核心市场,不断优化用户增长及物流成本,整体交易订单量年同比增长22%,单位经济效益(unit economics,UE)得到改善。
当各厂不再提自己补贴了多少钱,转而关注运营、效率、质量等更实在的指标,才有希望真正推动行业的优化和发展,为人们提供真正的便利,为社会创造新的或者更大的价值。
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! https://www.0817z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