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一拍,是“人工智障”;偏一步,是“智能人工”;快一着,就是“智能忧虑”。
在人工智能耍酷的概念背后,其发展与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匹配度还有待提升,与实体经济融合尚有待加强,对科技、产业的有效支撑也还不够,需要正本清源。
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,浅层次来看,是资本“抢风口”和地区间“争帽子”。我国把人工智能列为关键的战略性产业,政策面大力鼓励。
面对投资机会和政绩考量,无人驾驶、AI会客厅、智慧城市、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蜂拥而上,以致一些领域和地方出现项目烂尾、园区空心化、套现走人的资源错配现象。
深层次讲,我们低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,依仗我国在用户、市场、数据方面的规模优势,更多地追求“术”,停留在应用层面。
有些终端产品,连上WIFI的音箱就称为智能音箱,装上选股软件就包装成AI炒股利器,甚至做内衣的企业都自称人工智能企业,更别提触碰伦理和法律底线的AI软件了。这些不过是换了个“马甲”,噱头大于实用。
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! https://www.0817zz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