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全球性“芯片荒”让“中国芯”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一则“国产14纳米芯片明年量产”的消息,让很多网友欢呼;紧接着,“三星宣布3纳米GAA芯片已经正式流片成功”的消息,又让很多网友担忧,表示“差距太大,这可咋整”?
其实,自2018年美国对部分中国企业发出芯片禁令后,“芯片”就成为“卡脖子”技术的代名词。中国已从人才培养、产业链补全、核心技术突破等各方向着手,全面布局国产芯片研发。从目前芯片技术国产化的进展来看,盲目乐观的“速胜论”并不可取,悲观失望的“失败论”也明显不对,制造“中国芯”还需保持定力、稳定心态;步步为营、久久为功。
先说说“速胜论”为啥是不对的。
以“国产14纳米芯片明年量产”的消息为例,该消息其实被很多网友做了过于乐观的误读。消息里专家所说的“国产”,仅仅指在本土设计、制造和封装。而网友们心目中的“国产”,是完全不被“卡脖子”的全产业链国产——这需要在设计中使用国产框架和设计工具软件,在制造中使用国产设备和原材料。
从芯片产业链的原材料和设计来看,原材料仍由美国、德国和日本等掌控,设计工具软件仍是美国厂商主导。
大型站长资讯类网站! https://www.0817zz.com